手機拿法也能影響介面設計,談談拇指法則👍

Saha Chuang
8 min readFeb 4, 2020

行動互動設計 Thumb Zone —— Mobile UX

Photo by Andrea Natali on Unsplash

當薩哈跟隨 2019 換機潮從萬年的 iPhone6 更新到 iPhone 11,拿到新手機的那一刻不是欣喜與期待,而是默默在心中大驚「怎麼那麼大!好重好不習慣!」從 4.7 寸直上 6.1 吋螢幕的 iPhone 11 手感是全新的體驗,第一件事擔心的是躺在床上滑手機砸到一定超痛(誤)原本隻手能遮天的範圍,縮小到只能按到螢幕寬度 3/4 是極限,甚至要按關機鍵都得在手掌上挪個位置,對於單手使用者轉換期需要較長適應的時間。這讓我回想起以前看過的拇指法則,如果應用在近年的裝置上,是否會改變設計師遵循的介面設計法則呢?

iPhone 6 vs. iPhone 11

你都使用單手滑手機嗎?如果是的話,仔細思考一下是否主要依賴大拇指的移動來操作呢?資深互動設計師 Steven Hoober 在 2013 年針對一千三百名手機用戶的量化研究發現以下數據:

  • 單手使用手機的比率 49%
  • 以右手拇指操控的比率為 67%
  • 以左手拇指操控比率為 33%

透過 Steven 的研究發現,有一半的使用者單手持拿手機,依靠拇指進行操作,而在近年大螢幕手機的趨勢下,不得不利用雙手持握手機時,人們大部分仍依賴拇指進行互動。而 Josh Clark 的研究也支持這個結果說明 75% 互動任務是由拇指完成。

拇指 vs. 小螢幕

根據 2016 年 Samantha 提供的模型,以一個 4.7 寸手機女生能觸及的範圍如下圖所示,綠色是輕鬆可以觸碰到的,橘黃色區域是需要伸展甚至移動抓握區域,而紅色則是困難碰到的地方。

The Thumb Zone: Designing For Mobile Users

透過這個模型,我們可以發現許多 APP 介面的趨勢由上方的 button 默默移至下方綠色拇指區域,讓使用者常用的功能可以更輕鬆的達成任務。例如舊版的 Facebook 將上方漢堡 menu 和訊息功能統一放到下方工具列,並擺出最常用的四大功能,其他就合併在漢堡裡收納;而 Airbnb…

--

--

Saha Chuang

Product Designer || Just because it can’t be measured, doesn’t mean it can’t be perceived.